暴雨大暴雨转移阵地,北方降雨接棒华南******
今天白天,华南的强降雨依然凶猛,有成片的大暴雨现身。截至14时,国家气象站中,广东东莞6小时降雨量达82.3毫米,位列全国第一。


华南的这场强降雨已经持续多日。自8月3日以来,在强盛季风气流影响下,华南一带降雨便开始发展增强,广东多地更是连续出现暴雨、大暴雨,部分站点甚至出现了破纪录的降水。而据@广州天气 消息,广州本次暴雨过程为当地8月份最强的暴雨过程,也是本世纪以来第五强。

为什么这次华南地区的降雨持续时间这么长?累计降雨量如此大?据中央气象台首席气象预报员方翀介绍,一是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季风急流很强,带来了充足的水汽;二是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导致华南地区存在偏东气流与西南气流形成的低涡切变,且切变位置相对稳定;三是底层的气流在海岸线形成地形辐合,北侧的南岭又对底层水汽进行了阻挡,使得大量水汽滞留在华南,难以北上。
也就是说,如此强的降雨是因为华南一带拥有充沛的动力条件与良好的水汽条件,再加上沿海地区还出现了“列车效应”,导致强降雨得以持续,累计降雨量更大。
好在明天起,随着急流减弱,华南一带的降雨也将明显减弱,趋近尾声,但在广西北部和东部、广东西部等地部分地区仍有大暴雨。后天起,华南的强降雨将暂告一段落。

提醒华南的小伙伴们,虽然明天降雨减弱,但部分地区前期累计雨量大,还是要避免前往山区、河谷等灾害隐患点,警惕次生灾害的滞后性。
强降雨此起彼伏,华南的降雨逐渐减弱,但西北地区东部到黄淮、江淮等地将成为未来几天的降雨主要影响区。
随着冷空气逐步渗透南下,同时副热带高压也出现了南退的迹象,北方降雨的重心相比之前明显南压。
中央气象台预计,8月7日至9日,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华北、黄淮、江汉、江淮等地将自西向东迎来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河套地区、华北西部和南部、黄淮大部、江淮、江汉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
从降雨进程来看,明天,降雨将从青海东部、宁夏到内蒙古西部一带开端;8日,大到暴雨将主要出现在内蒙古中部、河北西部、山西北部等地;9日,山东雨势最为猛烈,北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之后雨带还会逐渐南压到江汉、江淮等地。



展望后期,8月10日后,副热带高压位置有所南退,且位置相对稳定,冷空气和副高外围急流将持续在陕西南部、四川盆地到江淮地区交汇,导致上述地区降雨频繁且持久。

小伙伴们一定要密切关注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特别是河南、山东等地,面对即将到来的多雨天气,大家要积极做好相应准备!
来源:“中国天气网”微信公号
历史悬案/马吉影像有没有在东京审判庭播放?******
马吉影像是否在东京审判庭审中当庭播放?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曾深度采访南京大屠杀专题的前日本记者加登英成对《大公报》证实,“我在采访日本历史学者时,从未听到过马吉影像在东京审判中上映过,一次也没有。”他说,“据悉,因为大部分都是医院治疗的录像,不能成为屠杀的直接证据。”但加登英成认为“这个理由站不住”。他提出,“还有一点,当时东京审判会场是否有胶片放映设备?”
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甲级战犯进行国际大审判,史称“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大、最血腥野蛮的战争暴行,为查清南京大屠杀事实真相,获得足够的有力证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首席检察官季南(Joseph B Keenan)在审讯前期,于1946年5月30日派遣美国检察官大卫.纳尔逊.萨顿(David Nelson Sutton)等人,专程前往南京实地取证。
江苏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自2002年赴美国国家档案馆收集资料,于2005年出版了《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东京审判》。杨夏鸣向《大公报》提供了大卫.纳尔逊.萨顿于1946年5月1日发出的致副检察官希金斯先生有关寻找证人拉贝、马吉、威尔逊的电报,电报中写道:“得到马吉1937年12月在南京拍摄的展示片的胶卷拷贝,据报道现在由位于纽约市哈斯奥(Hassau)街的哈曼(Harmen)基金会拥有。从马吉处得到一份确认该影片真实性的宣誓证词。用信使邮路将该拷贝和宣誓证词寄来。”
马吉本人有可能到东京出庭作证
“从这份资料看,当时还没有确定要马吉牧师来东京作证,只是要他宣誓证明影像胶片是真的。有可能马吉牧师后来本人来到东京出庭作证,相关影片就不那么重要了(或者是没有带去)”。
另有报道称,1946年2月,中国在南京设立军事法庭,对侵华日军战犯进行审判,史称“南京审判”。1947年,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在审判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时,播放了导演弗兰克.库柏编导的影片《中国的战争》,其中有不少是马吉拍摄的镜头。但这并没有得到历史学者们的证实。
“针对马吉影像是否在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中播放?南京军事法庭曾播放过影片,但不是马吉影像,也不能肯定是美国的纪录片。”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对《大公报》表示,“我查了一些档案,但目前还无法确定是什么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