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女排新变化!唐欣范泊宁兼两职,替补二传之争白热化,杨舒茗重返

(图1)

发掘真相/惊动日媒的《罗森报告》写了什么?******

  右图:现存于德国外交部档案馆的《罗森报告》,编号为2722/1113/38的原件,当中罗森指出马吉影像和解说词是一部令人震惊的时代文献,并建议“把带有解说词译文的这部电影能放映给元首和总理一看”。左图: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驻华大使馆南京办事处政务秘书罗森。

  “1990年12月,德国外交部公布了《罗森报告》。日本人最先开始研究,说《罗森报告》中还特别说明附有影片,是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在南京拍的,但因为有影片解说词而实际上找不到电影胶片,所以日本人称之为‘鬼片’。我们注意到这个事情,就开始找马吉影像。”邵子平回忆。

  1990年12月,德国公布了存放于德国柏林波茨坦档案馆前外交官罗森于1938年2月提交给德国外交部的一份报告,这份文件编号“2722/1113/38”的《罗森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于1938年2月10日发自南京,标明“内容有关日军在南京残暴行为的文献记录片”。在这份报告里,罗森直接谈到了马吉的影片,报告里还包含马吉影像的胶片拷贝和一份马吉牧师写的详细英文影片镜头目录。

  罗森是德国驻华大使馆南京办事处政务秘书。日军进城前夕他去南京江面英国军舰上避难。中间在日本军舰的护送下去了上海,1938年1月9日回到南京。

  “日本人在南京的恐怖统治已达无以复加的程度。在此期间,美国主教派教会布道团成员、使馆顾问约翰.马吉拍摄了影片。这部电影是日本人所犯残暴罪行有说服力的见证。约翰.马吉已在南京呆了25年。”罗森在报告中开门见山。

  马吉亲自向德外交官提供影像拷贝

  “马吉先生亲自向大使馆提供了一部拷贝。随拷贝附上各个剪接图像的英文解说词。解说词和影片本身都是一部令人震惊的时代文献。请允许我提出这样的请求,把带有解说词译文的这部电影能放映给元首和总理一看。”

  为了证实马吉牧师所拍摄影片的真实性,严谨的罗森专门在南京实地考察。 罗森在这份报告的最后说明:“获得这部影片的费用将由驻汉口大使馆支付并出具证明,有关这份报告的证明也由汉口大使馆发出。由于同汉口的邮政联络很差,所以我把这份报告直接发往外交部。驻汉口和东京大使馆以及驻上海总领馆将通过可靠途径得到这份报告的複件。”这份报告表明罗森确实曾获得了一份马吉影像的拷贝,并且通过安全途径送往德国外交部。

  据德国档案馆提供,罗森于1938年2月10日从南京向德国外交部递交了报告与附件马吉电影拷贝及影片解说词。 

  汉口德国大使馆收到这份文字报告的时间是2月21日。德国外交部则是在3月21日收到,比汉口整整晚了一个月,这是因为从中国到柏林的长途需要更长时间。 

  据了解。柏林收到的这份特别提到马吉影像的罗森报告在当时德国似乎并没有引发反响。这份最新解密的《罗森报告》在1990年12月17日被日本京都新闻发现,在日本报纸以大字标题刊出后。日本“每日放送”记者加登英成为此专程去美国展开寻找。

反击谬论/埋于地下室50年 原片重见天日******

  “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在1948年就完全被封冻起来。”邵子平认为,这是因为在1947年至1991年冷战期间,美国的政策要有利于重建日本。马吉影像在二战期间及战后很长时间,实际上并不为一般公众所知,“甚至对西方的历史学家来说也是如此,普通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也知之甚少。”

  石原慎太郎对《花花公子》撒了什么谎?

  美国1990年10月号英文《花花公子》杂志(PLAYBOY)刊发了对日本前交通大臣石原慎太郎的深度访谈,时年57岁的石原慎太郎在日本政坛炙手可热。“他于1968年当选日本国会(即议会)议员,曾担任交通部长和日本环境署署长。他长期致力于日本的外交事务,他的朋友包括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

  《花花公子》杂志特别描述了此次“来之不易”的采访,“当我们在东京采访石原慎太郎时,《花花公子》杂志只是众多试图采访他的美国和国际媒体之一。编辑大卫‧谢夫说服他接受迄今为止最深入的一系列访谈。”

  访谈以问答形式展开,石原慎太郎一口气回答了《花花公子》杂志提出的88个问题。在回答了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相关问题之后,第10与11个问题有关中日战争:

问:日本的历史难道不同样残酷吗?你如何为中日战争期间令人难以置信的种族灭绝辩解?

答:手枪和机关枪与原子武器不是一回事,不能相提并论。我们做了什么?日本人在哪里大屠杀?

问:举个例子,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中,超过10万平民被屠杀。

答:有人说日本人在那里制造了大屠杀,但那是不真实的。那是中国人编造的故事。它玷污了日本的形象,但那是个谎言。

  时任《世界日报》时政记者的魏碧洲读到《花花公子》上刊发的这篇专访,吃惊与气愤。他把这段专访整理成一则消息刊发。1990年9月7日,《世界日报》以《石原慎太郎真会说“不”接受〈花花公子〉访问大声詈美指“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为题在3版头条编发了消息。此报道反响巨大,魏碧洲接到当时在纽约联合国工作的邵子平打来的电话,查询此报道的信息源。

  纽约华人全球征集史证

  纽约华人的怒火被迅速点燃。在美华人唐德刚、杨觉勇、陈宪中、邵子平、姜国镇等立即行动起来。1990年11月10日,美国《侨报》全文刊登了署名文章《驳斥石原慎太郎的公开信》。邵子平、陈宪中等牵头发起全美华人筹款6万美元,于1990年12月26日在《纽约时报》刊登全页广告“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兼驳斥石原慎太郎”,同时向全世界征集南京大屠杀有关资料。

  “《纽约时报》那页广告带来意外收获。”邵子平说,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的女儿爱迪斯‧费奇夫人,按报纸公布的电话主动联系他,提供了其父自传《我在中国八十年》和一部费奇编辑的马吉影像胶片拷贝。“片长11分钟”。  

  约翰.马吉的大名于1991年前后名重一时,同时源于东西德合并统一后,原东德波茨坦国家档案馆开放,发现在1938年初德国驻南京大使馆给柏林外交部的文件(后称《罗森报告》)中,有14页英文撰写的马吉当时所摄的电影内容介绍,但原所附之电影片却不见踪影。

  这份《罗森报告》在1990年12月17日被日本京都新闻发现并报道,在日本报纸以大字标题刊出后,由于未发现影片拷贝,“有名无实”,影片被日本媒体称作“鬼片”,有日本记者赴美国展开寻找。

  “促使我们全力以赴寻找马吉的直接原因,是日本报道德国外交部档案公布的《罗森报告》(全称《罗森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像消息,而且特别说明这是马吉拍摄的影像。”针对联合会之所以会忽略已知费奇版马吉影像,邵子平补充解释道,“我们立即着手去寻找南京大屠杀影像,当然就从马吉本人或者他的后代去找。”  

  1991年7月12日,在日本每日放送记者加登英成于洛杉矶找到马吉影像11分钟费奇版胶片之后的第10天,邵子平在纽约大卫‧马吉家地下室里,成功找到了其父马吉牧师拍摄记录南京大屠杀历史画面更为丰富的13卷马吉影像胶片原片。

  时年66岁的大卫‧马吉告诉邵子平,这些胶片自1940年起一直存放在他的家中,已整整50年。

  今年7月26日,邵子平向《大公报》叙述了当时的情景:地下室的货架上,凌乱地堆放着一摞摞存有胶片的暗绿色圆形金属盒,另有数十个边长约十公分的正方形柯达胶卷纸盒,每个盒子里存放着一小卷胶片。“巴掌大的胶卷纸盒侧面写有马吉牧师亲笔描述的胶片内容提要。”邵子平逐个查看:一个中国孕妇被刺了不少于19刀;一个小男孩被刺;几乎断颈的女子;被烧伤的男孩……这正是马吉拍摄的记录南京大屠杀现场的原片!

  根据胶片内容提要,邵子平挑选出13个装有与南京大屠杀相关胶片的纸盒,将这13盒胶片送到曼哈顿一家叫做DuArt Video的专业影像公司。

  “影像公司从专业角度向我们建议,用目前最好的保存办法,是把这些胶片上的影像做成‘一吋盘’,不仅可以保存影像资料,还可以拿到广播公司、电视台去播放。而16毫米胶片已经无法播放了。”邵子平说,“一吋盘”是为电视播放所设计的广播级磁带,联合会就照影像公司的意见,将影像转成类比电子档案,储存在富士公司的“一吋盘”上。

  邵子平强调道,“我们拿到影片胶片时并不了解其中的内容,我们只是一段一段对着光仔细察看。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也不了解李秀英,既没有研究时间次序,也没有选择性覆製,是混在一起拼接成一份37分零5秒的‘一吋盘’。完成覆製后,我们把13卷胶片原片连同纸盒全部还给了大卫‧马吉。”

  1991年8月2日,联合会在纽约假中城巴比逊宾馆召开记者会,公布了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至1938年间在中国南京拍摄的记录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珍贵历史镜头,这些唯一记录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动态影像血腥画面,震惊世界。

相关新闻

RELATED NEWS